COMPANY

新闻动态

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粘皮、麻面的成因及处理
阅读:9987  更新时间:2019-09-09
  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,预应力混凝土管桩(以下简称管桩)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基础建设工程中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应用,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,产品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。然而,一些内陆地区新建的管桩生产企业,尤其是一些北方地区新建企业,在管桩生产中经常发生桩身混凝土粘皮、麻面等外观质量问题,从而影响了管桩产品的质量,给管桩产品的使用单位带来建设工程质量隐患,甚至影响管桩产品的耐久性[1-2],也给管桩产品销售带来一定的困难。
    粘皮是指在管桩生产的常压养护作业中,桩身外表面混凝土与钢模内壁粘结,在脱模时管桩局部混凝土从桩身撕裂,桩身外表的部分水泥砂浆层被钢模粘去,桩身外表面的混凝土呈现出凹凸不平的结构层现象。麻面是指管桩脱模后桩身外表面混凝土呈现密集的细小孔洞,孔径一般小于5mm,同时麻面处的混凝土色泽与周围混凝土有差异,呈浅黄色、砂粉状,且无强度。
    国家标准GB 13476—2009《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》中第5.4条规定:“局部粘皮和麻面累计面积不应大于桩总外表面的0.5%,每处粘皮和麻面的深度不得大于5mm,且应修补”。粘皮和麻面是评价管桩质量水平的主要技术指标。
    本文结合管桩生产企业发生的多起粘皮、麻面的质量事故,分析粘皮和麻面形成的原因,提出了有效的处理办法和可采取的措施。